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学系

首页 Home简介 About人员 People本科教育 Undergraduate研究生培养 Graduate科学研究 Research科学普及 Outreach新闻与活动 News and Events内部链接 Internal
 
 教师 Faculty 
 博士后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 
 
  教师 Faculty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人员 People>>教师 Faculty>>正文
 

刘洪礼 副教授 Hongli Liu Associate Professor




个人介绍(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04/2021—至  今:云南大学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04/2020—08/202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台访问学者

  03/2019—11/2020:智利国家科委独立博⼠后(fellowship)

  02/2019—03/2019:⽇本国⽴天⽂台访问研究员

  11/2018—04/2019:中国科学院南美天⽂研究中⼼/中智天⽂联合研究中⼼博⼠后

  02/2017—11/2018:⾹港中⽂⼤学博⼠后

  09/2015—09/2016:法国科学院马赛天体物理实验室访学

  09/2011—01/2017:中科院国家天⽂台天体物理学博⼠(硕博)

联系方式:

  hlliu0104[at]ynu.edu.cn/天文系2305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利用国际先进望远镜设备(如ALMA, APEX, JCMT, FAST等)从事银河系内星际介质与恒星形成领域的多波段(红外至射电)观测研究:

 •⼤尺度纤维状分⼦云及⼩尺度分⼦云核形成与演化研究;

 •多尺度(分⼦云⾄分⼦云核)的星际磁场研究;

 •⼤质量恒形成的初始条件及早期演化研究(动力学和运动学);

 •触发恒星形成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01/2022-12/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青年项目大质量恒星形成早期阶段大样本高分辨率观测,主持,第一名。

 •03/2019-11/2020:智利国家科委博⼠后独⽴基⾦分⼦云核⾄⼤质量恒星形成的观测研究,主持,第一名。

 •02/2019-03/2019:⽇本国⽴天⽂台联合访问基⾦—ALMA-IMF⼤项目:ALMA 视⾓中的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第二名。

 •01/2016-12/2019:国家⾃然科学基⾦⾯上项目电离氢区作⽤下的成团与触发恒星形成,第四参与人。

 •01/2016-12/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青年项目⼤质量⽆星团块的证认与分析研究,第⼆参与人。

 •01/2015-12/2017:国家⾃然科学基⾦青年项目年轻星筛选分类⽅法系统研究与红外星团多波段观测研究,第三参与⼈。

 •01/2014-12/2015:北京市⾃然科学基⾦年轻星筛选分类⽅法系统研究与红外星团多波段观测研究,第三参与⼈。

教授课程:

  《星际介质物理》

课程描述:

  星际介质主要由恒星之间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它与恒星共同构成星系中的重子物质,并且两者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此外,星际介质既是恒星形成的必要媒介,也是形成恒星产生的能量反馈、输运和元素合成的载体,同时还是许多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形成和转换过程的“工厂”。星际介质能在天体物理过程中所扮演的如此众多举足轻重的角色,得益于其独特且超乎现实的物理性质。如其温度可高达百万K(开尔文)以上也可低至几K;密度可低至也可高于个粒子每立方厘米。即便如此,其可达到的最高粒子密度也远超地球实验室的最佳真空环境。因此,星际介质内在的美主要源自其独特的物理环境,为研究众多天体物理过程提供了极佳的实验平台。比如,研究各类天体(行星、恒星、星系、宇宙大尺度)如何形成与演化,极端天体物理活动如超星爆炸所产生的遗迹,宇宙磁场起源等问题。

  本课程将有机结合理论和观测、深入浅出地介绍银河系内星际介质不同成份(主要包括分子云、原子氢气体、弥散低电离气体、弥散热气体、尘埃、磁场与宇宙线)的物理性质、相互联系与基本观测手段,并介绍星际介质中的恒星形成过程。

论文发表:

https://ui.adsabs.harvard.edu/public-libraries/WZt4E_DOQsmxZVhxOhBVe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云南大学天文学系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YNU  

地址: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天文楼